十年回首,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但距离建设包容性、开放性、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还有一定差距。当前,普惠金融主要客群较为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凸显了金融健康建设的重要性。银行机构可以在减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帮助微弱主体方面主动作为,将金融健康理念融入战略规划、制度建设、产品研发等普惠金融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当中,与之相适配进行金融能力建设和提升,在组织机制、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优化倾斜,有效提升家庭和个人金融风险意识和水平,维护市场主体财务韧性。

同时,在发展数字普惠成为银行机构共识的当下,不同类型银行机构在转型过程中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自身经营定位、发展需要、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持续提升数字技术投入产出比,进一步充实熟练掌握业务管理与技术运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在杨紫华看来,金融科技是融资担保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融资担保业而言,金融科技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解决行业痛点的一项关键举措。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拓展金融服务的获取渠道,推动金融服务更加可得可及;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以对传统风控模式进行智能化和标准化改造,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王非认为,在中国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小额贷款公司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重要的、有效的补充力量,这与小额贷款公司普惠性的定位本源密不可分。当前,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在经历了探索期、成长期、稳定期后,进入“机构总量整合优化、贷款结构小额分散、产品服务转型创新”的整合期。这既是响应监管部门政策导向的主动作为,也是顺应事务发展规律的自然选择。总体而言,围绕数字化建设、产业链融合,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差异化发展和普惠金融服务的长期性,深耕细作,开展了大量贴合实际、量力而行的服务转型和产品创新,不仅丰富了金融产品种类,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效。

任兴磊指出,在数字化手段不断应用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覆盖全国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调研发现,在实际业务中,普惠客户往往财务信息不全、信贷数据缺失,信息极为不对称,严重困扰普惠金融发展。为了缓解普惠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近年来商业银行尝试借助水电、燃气、环保、法律诉讼、税务等非结构化信息,构筑起商业场景并设计线上普惠产品,来判断企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都或多或少存在数据碎片化、挖掘成本高、准确性低、客户画像单一等问题。

对此,任兴磊认为,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个类似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一样的、覆盖全国的公共征信数据平台,使其可以获取多维度数据来识别和判断普惠客户的风险,从根本上缓释普惠金融发展的信息获取成本高的问题。

石杰介绍,近年来民生银行主动变革、融合创新,启动小微业务新模式转型,旨在于深度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聚焦“线上化、信用化、法人化”,通过业务模式、产品体系、服务渠道、风控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实现由单一的贷款服务向客群经营与综合服务的转变。

在《案例集锦》的预发布环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提出,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阶段有三大方向值得重点关注:一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和内涵不断扩展,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普惠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有效发挥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作用,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服务保障功能,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三是普惠金融制度体系持续优化,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健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制度规则和基层治理,加快完善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